2016年中国各省份人口数据变化——人口不是核心竞争力, 人才才是!

发布时间:2天前    属于:人口

一、适量的人口是成就一个大国强国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我们纵观当今世界上的一流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人口总数在全球所有国家中排名靠前,但绝非一二三四名这么简单。

 

二、人口数量巨大是一柄双刃剑,以中国为例,庞大的人口总数,带给了中国经济崛起足够的人口红利。但是,在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分配的不均,阶层的鸿沟等各个层面,都造成了明显的问题和巨大的隐患。

 

三、无论是一国也好,还是一省一市也罢,核心竞争力从来都不是人口,而是人才。目前的中国一线城市,已经在严控人口,甚至驱散人口。但对于人才的招揽上,却是始终不遗余力的。而迫切想要弯道超车的二线城市,对于人才的渴求更是彰显得淋漓尽致。

 

2016年中国各省份人口数据变化——人口不是核心竞争力, 人才才是!

数据来源:腾讯  素材整理:第一财经

 

中国全面结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长达三十余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之所以会选择2015~2016年这个节点推出二孩政策,显然不是因为国家层面认识到计划生育侵犯公民自由生育权这么简单。而是在经历了迅速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之后,我国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增长过快,而是人口红利消失、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等问题。

 

根据腾讯这份关于二孩生育意愿的调查报告我们发现,从整体上看,中国年轻一代父母相比上一代父母及上上一代父母对于生育的热情,早已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而究其原因,“时间精力不足”和“经济状况不允许”这两大排名最前的因素,几乎占到了所有不想要二孩家庭因素的接近一半。

 

小创之所以把“时间精力不足”和“经济状况不允许”并列出来,原因在于这两点因素背后的本质是一致的。年轻家庭时间和精力主要用在哪儿?自然是职场和事业,就目前中国主要城市的房价水平、物价水平和工资水平的综合比较,想要凭借一份轻松的工作,就满足日常所需的所有开销都捉襟见肘,更不要想象加上孩子的巨大消费。也就是说,中国年轻一代父母之所以对待二胎的意愿并不强烈,核心因素还是在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没达到多数普通家庭,可以轻松胜任两个子女养育支出的水平。

 

接下来的因素,显然就更为直截了当:“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不完善”、“基础教育设施不健全”、“对求职或职场发展有不利影响”、“公共卫生体系不完善”,这些基本上每一项都直指当下中国经济的明显软肋。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急速消褪的隐患时,上层简单取消政策限制,借此希望人口得以迅速补充,我们且不说这样的动机值得商榷,但人口不是开闸放水,不可能任由政策随意调配。在国家层面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为这些未来十几二十年间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人口红利足够的资源倾斜时,恐怕没有多少年轻父母愿意仅仅出于为中国经济未来添砖加瓦的宏伟梦想就不经思考买单的程度。

 

 


 

2016年中国各省份人口数据变化——人口不是核心竞争力, 人才才是!

2016年各省份人口增量(素材/第一财经)

 

接下来,我们再来一起看看2016年中国各省份人口增量的数据。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小创想先普及一个知识点:一省或一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来源有二,一是自然增长率,也就是生育率减去死亡率;二是人口流动,人口流入总量减去人口流出总量,最终得出人口净流入量或人口净流出量。上图中的数据,是总的人口变化情况,包含上述两项因素的作用。通过该份数据,小创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东部地区人口增量明显多于西部地区

 

在2016年度,人口增量过50万的省份,东部地区占了五个,而西部地区只有一个。东部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早也是最发达的区域,无论是各项基础设施还是教育、医疗资源,都是全国最好的区域。那么在出生率相对较高,死亡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人口自然增长率自然更高。另外,由于东部地区经济更发达的因素,对于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始终持续,每一年都会有较大数量的人口净流入。两项因素相加的结果,人口增量高达150万的广东,即是最好的证明。而根据数据显示,这150万的人口增量中,人口自然增长和外来人口流入的比例,基本上是一半一半的。

 

二、南部地区人口增量明显多于北部地区

 

由于该数据并没有将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流入数据分别显示,所以单纯从人口增加总量排名前十的省份来看,似乎南北方省份是不相上下,分庭抗拒的。前十名中,北方省份有山东、河南、河北、新疆;南方省份有广东、四川、安徽、浙江、广西、湖南。关于生育率和生育意愿对于南北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下文中我们会有特意说明。

 

这里我们既然前十名的省份中无法明确感受,不如就再来一起看看排名后十几位的省份:吉林、黑龙江、辽宁、北京、上海、青海、海南、西藏、内蒙古、甘肃、天津、山西、陕西……我们排除其中北京、上海两个有意控制人口的城市外,人口增量排名最后十几位的省份,几乎清一色的北方省份。

 

 

2016年中国各省份人口数据变化——人口不是核心竞争力, 人才才是!

 

三、东北三省的人口持续性流出依旧明显

 

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在过去几年的经济数据上,一直都是以“沦陷区”示人的。经济发展停滞,大量年轻人南下务工,老年人大量留守的前提下,东北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必然下滑。另外,并不太宜居的气候和对经济前景的悲观,更加剧了极少有外来人口的流入,这也进一步加大了东三省在人口总量上,日趋严峻的形势。

 

四、北京、上海的人口控制力度持续增强

 

虽然一直以来,北京、上海这两座超级城市的统计人口总量都维持在两千多万的水平。但是事实上,如果我们综合二城每日的各项消费、消耗水平来看,二城的每日实际存留人口数,三千万恐怕才是更为接近真相的数字。在如此巨大的人口压力下,北京、上海一直以来都是以不堪重负形象示人的。如果说户籍制度对于中国城市庇护力最强的城市,那么毫无疑问是北京上海二城无疑。高房价显然是疏散人口的利器之一,但户籍制度却是更高层次的杀手锏。北京的雄安新区,进一步强化疏散人口的意图可以说是昭然若揭。

 

 


 

2016年中国各省份人口数据变化——人口不是核心竞争力, 人才才是!

2016年各省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素材/第一财经)

 

相比大家众所周知的人口会主动流向经济更发达的东部地区、南部地区。究竟哪些省份的生育意愿最强,新生儿增长最快,那么毫无疑问,上图这份全国各省的出生率数据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一、山东人民的生育意愿全国最强

 

作为北方的经济要地,GDP数据省份排名常年全国第三的山东而言,相对富裕的经济条件,比较宜居的生活环境,再加上山东当地多子多福的传统价值观影响,共同造就了山东人民生育意愿全国第一的结果。

 

相比同样是经济强省的广东来说,虽然在人口增量总数上略逊色一筹,但是广东人口增量数据中有将近一半通过是外地人口流入完成的。而山东的人口增量组成部分,却是绝对的自然生育率占主要因素。

 

相比城镇化水平更高的广东、江苏两省需要面临的城市房价高企,当地居民需要把更多收入用以房产之上的情况。以县级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的山东,房价相比之下就显得颇为宜居了。没有巨额房产支出压力的山东家庭,便在第一时间,积极响应国家二胎政策,开启了新一轮的生育风潮。

 

二、北京、上海、江苏观念转型最早

 

我们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自然环境与气候,教育和医疗资源,城镇化水平等一系列数据来看,北京、上海、江苏,无疑是在综合实力上,在所有区域中最为领先的。三地的房价和物价压力虽然很高,但是收入水平也是全国首屈一指,如果有生育意愿,并不太存在完全无力抚养的问题。但是三地的生育率却是全国最低的一档,毋庸置疑,核心因素就在于年轻父母的主观生育意愿普遍较低导致的。

 

在本文的开篇中,小创就曾陈述过一个观点——人口不是核心竞争力,人才才是。经济水平发展到北京、上海、江苏这样的阶段后,显然人们对于人才和教育的认知观念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转型。如何培养出一个综合能力更优秀的下一代,显然要比多子多福的传统育儿观念领先太多。

 

另一个层面上,三地的年轻父母经济实力都有了长足改进后,对于迫切需要子女改变家族命运,甚至希望通过生育更多数量的子女,从而增加改变家族命运几率的观念,早已远远舍弃。

 

三、西藏、新疆、青海的数据意义不大,辽宁、吉林、黑龙江则是敲响所有省份警钟的存在

 

由于西藏、新疆、青海的人口组成基本上是少数民族,所以在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态度上,都和东中部的广大汉族聚集区省份差异明显。所以出生率位居前列,对于其他省份的可研究参考性意义并不大。

 

但是作为全国有且仅有的三个自然增长率为负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而言,转型阵痛显然不会是永远遮挡东北经济老龄化加剧、人口持续流出、经济萎靡不振的借口。东北当下的困局,应该成为全国所有省份的前车之鉴,计划经济只会后患无穷,而习惯于计划经济思维的人们,也必将深受其害。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对于全国所有省份当下所处境地的最佳描述。不改革,不创新,经济就会出现危机,被其他省份迅速超越。而一旦失去领先优势,再想要反超,却是难上加难的窘境。

 

2016年中国各省份人口数据变化——人口不是核心竞争力, 人才才是!

相关文章

美国城市人口排名2014
2017台州各区人口数量排行榜,历年台州人口数量排行榜
2016年全国各省人口数量排名 中国人口结构恶化
布基纳法索人口数量2015
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 安徽省各市人口数量排名
澳门人口数量2015
盘点新中国史上的四次单身潮
中国农民工人口增速放缓 工资吸引力下滑为主因
日本人口数量2015_日本人口持续下降
丹麦人口数量2015_丹麦人口达到560万